投射-认同理论入门(演讲稿)

时间:2025-03-19 08:38:06
投射-认同理论入门(演讲稿)[此文共18942字]

诸位同道好:

今天简介投射认同理论。

主要介绍四个问题:什么是投射-认同,为什么要学投射-认同,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-认同,如何处理投射认同。

1、什么是投射-认同?

投射-认同包括两个成分,投射和认同。

投射,就是你把你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自己的内心世界,“投掷”到外界。

认同,是指一个人变得像另一个人的过程,简单的说,就是无意识的模仿。

这两个成分的关系是这样的:认同是投射的基础、平台,也是投射的目的。而投射就是为了完成认同这个目的。

通过投射-认同,你排除自己内心的某些“坏”东西,目的是让自己变成一个“好”人。如纯情少女,就是投射-认同形成的。纯情少女往往自恋,因为她觉得自己非常好,纯情少女的男朋友往往头大欲裂,因为他是个垃圾站,隔三岔五就要接受对方扔过来的坏东西。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的。

这是比较简单的说法,现在我们要看一下比较复杂的说法。

投射-认同有三个作用的领域,分别叫做单元、双元、三元的投射-认同。

单元的投射-认同就是克莱因学派所言的投射性认同。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人自己的内心发生的,和外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关系。其实在单元的意义上投射性认同就是投射,不过它是比较原始的投射,kernberg把投射性认同和投射区分开来,在克莱因学派的人看来,这叫做画蛇添足。

单元的投射性认同包括这么几个步骤:

第一,分裂。把整个内心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两大块;

第二,投射。把坏的那一块扔出去,认为它不属于自己,那么扔到什么地方去呢?有人以为是扔到了外在世界中那个母亲心里,其实并非如此,而是扔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个地方,这个地方贴上个标签,叫做客体表象,那么把所有坏东西都扔掉了,打扫干净的那一块地方也插上了一个牌子,叫做“自体表象”;所以大家明白了,所以自体、客体其实并不是一个客观的、不变的东西,而都是表象而已。换句话说都是主观的。投射性认同中的投射也不是说婴儿有本事隔空传物,把他引起焦虑的肾上腺素等物质从自己大脑中扔出来,塞到他妈妈的大脑里面。而是指把内心分成两块,好的、坏的,好的那块是自体,坏的那块是客体。然后接着再分,把扔到“坏的客体”那块地里面的有些东西又拿回来,变成自体这块地里面。这样他的“心田”就有个四块地方,好自体,坏自体,好客体、坏客体。自体和客体本来就是一块地上的,所以说他们是“自体-客体”,没有那么清楚的。

这个分田地、划界的过程叫做分裂,这个不断打标签,把一些东西搬来搬去的过程叫做认同。认同是投射性认同的第三个步骤,婴儿必须把那些扔出去的东西回收过来,因为这些坏东西(一般是攻击性)本来就是他的东西。

弗洛伊德分析过孩子经常玩的一个“fort-da”游戏,就是投射性认同。

举个解释的例子,“你不能接受我是无能的、脆弱的这种观念,你认为无能的、脆弱的那个人是你父亲,可是同时你又的确发觉自己有能力不足的一面,所以你的结论是,你的确无能、脆弱,这是由于你父亲把他的无能、脆弱‘传染’给了你。这是你要表达的吗?”

这是我遇到一个把“坏自体-客体”进行投射性认同的男孩,其实他父亲很有本事,是个老总。

更重要的是,学习投射认同理论可以让你自己保持心灵平静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

一,防治感应性精神病。

外科医生的职业病是胃溃疡,中学老师的职业病是下肢静脉曲张。心理医生的职业病就是感应性精神病,这实际上是大家都看得到的,不过不愿意承认罢了。就像粉尘作业的工人经常接触粉尘,难免染上矽肺。心理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抑郁、焦虑、创伤、暴力、烦恼、痛苦,其中经由投射认同和内摄认同,自然吸收了许多东西。

正如scharff所言,精神分析界没有深入研究内摄认同,也许是认为人们不愿意承认,其实分析师会认同患者。如果我们吸收、认同了成百上千的患者的因素,而又没有自己识别、消化、包容这些成分,轻则出现所谓的“耗竭综合征”――所谓耗竭综合征,其实就是心理医生们给自己的抑郁障碍取的别名――重则同一性混乱,乃至人格障碍。心理医生的高自杀率一直是榜上有名,相信大家早有耳闻。所以身为心理医生,必然要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。及早看到自己的心理病理成分,及时识别自己和患者的投射认同,进行处理。从事这个行业,将会改变我们的整个生活,我们的内心世界、人格特征、人际关系、生活方式必然会被这个行业改变。

二,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。

即便你不做这个行业,投射认同仍然会在你生活中无处不见,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,如亲子关系,夫妻关系,朋友关系中。这些关系中的狂喜和暴怒,热爱和嫉妒,冷漠和贪恋基本上都和投射认同有些关系。有时候是你对别人投射,有时候是别人对你投射。

中国人就是靠拉关系吃饭的。这里所谓“拉关系”不是指财物贿赂,而是“情感贿赂”,你总不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太多冲突和烦难吧,那就要学会如何把投射认同转变成理解和包容。

总之,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处理分裂和投射认同。

3、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-认同?

最简单迅速识别投射认同的方法就是觉知自己的反移情,一般来说,和投射-认同相联系的反移情的反应有以下这么一些:

(1)感觉自己的“心乱了”,比较焦虑或者抑郁,而且比较难调整过来。而这并不是你工作的常态。

(2)使用过多的、无效的“改变技术”,如解释、认知辩论等。虽然屡次尝试无效,患者不接受,仍然乐此不疲。和患者在“较劲”,而不是治疗。

(3)和患者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同盟,但是不是“治疗同盟”。没有治疗目标,出现了很多突破治疗界限的征兆。如经常问候、互送礼物、游说对方亲属根据患者的需求无条件改变等。

(4)拯救幻想。这是治疗师色情性反移情的前兆,对性创伤患者容易出现。

(5)过多的、无效的、时机不恰当的自我流露。甚至要求患者理解自己。

(6)无效的安慰,却仍然坚持。害怕使用改变性技术,或者本来使用改变性技术已经有效,因为患者抱怨自己“冷漠、不理解”就突然转变成全面的安慰。

(7)对患者充满抱怨和恐惧,巴不得他不要来做治疗。他来了又高兴,想要“再试一次”。

(8)没有现实依据突然心血来潮地提出转诊或结束治疗。

其他还有很多现象,不能一一列举。

如果你识别、反思反移情的能力还不够,也可以从患者的反应来了解投射认同,比如患者有以下情况要注意投射认同的可能性:

(1)思维走极端;

(2)付诸行动,治疗同盟被破坏;

(3)对治疗师的理想化和贬低,缺乏现实依据;

(4)对自己生活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;

(5)人格障碍、精神病患者,摄食障碍,复合性创伤,多个心理疾病 ……此处隐藏15687个字……滚、逃跑甚至反击。

这也是珠海虐待保姆案中,当雇主魏娟折磨小保姆蔡敏敏时,蔡敏敏变得更听话的逻辑。在蔡敏敏的家中,听话会令她受到保护,所以她在遭受折磨时变得更加听话,但却完全没有料到,在魏娟这里,你越听话,被折磨得就越厉害。只有少数人在遭受打击后,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,调整它甚至放弃它,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、更灵活的、更适应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。

对此,美国心理学家考特 派克称,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。相对而言,依赖更容易是女性的特点,而执着于依赖的透射型认同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。

譬如,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,许多女子结婚后变得不敢开车了,于是无论去哪里都必须由老公开车陪着。

这常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在作祟,这些女子的潜意识中认为,作为女性,依赖是好的,可以促进于爱人关系的亲密,独立的坏的,会导致爱人疏远自己。如果爱人恰恰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,她们这样做就会导致皆大欢喜,男人尽管常常批评她无能,但心里很享受太太离开自己后就活不下去的感觉。然而,一旦爱人不是这样的人,她的这种做法便会带来很大的问题。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 卡什丹在他的著作《客体关系心理治疗》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:贝蒂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一所声望很高的大学,并且取得了艺术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,她嫁给了一个电子机械师汤姆,他们有两个孩子。贝蒂娜是镇议员,看起来很聪明能干,显然有能力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,但除了家庭问题。只要是家事,不管多琐细,如果没有丈夫的建议,她就不能做决定。譬如,家里的一个水龙头坏了,他在给水管工人打电话前,一定会先给汤姆打个电话,征求他的意见。

一开始,汤姆只是把这种行为当作是小小的骚扰,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越来越厌烦和愤怒,并对此警告贝蒂娜,希望她不要这样做,贝蒂娜则在痛哭流涕后承诺改变,但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。

你不让我依赖,你及时不爱我

这是两个逻辑的错位。作为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,贝蒂娜确信,要于丈夫关系亲密,关键是要说服他相信自己没有独立生存能力,因此她陷入了婴儿的状态,诱导他的丈夫来扮演照顾自己的角色。然而,汤姆自己没有对权力的投射性认同,他并不享受一个大权在握的照顾者的角色,相反他觉得妻子不可理喻,因为她的能力这么出色,显然能轻松解决很多家事.

于是,当贝蒂娜依赖汤姆时,汤姆开始疏远她。但他越疏远她,她就会越执着于她以为的可以修正关系的“好”的方式,于是变得更加依赖。这是无数亲密关系日益冷淡的一个秘密。我们说“相爱”,但其实只是试着将爱人拉进自己的逻辑,我们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,一如贝蒂娜就看不到丈夫对她的过分依赖的讨厌。

贝蒂娜过分的依赖让丈夫感到厌烦,这还只是这个关系的表面信息。这个关系的一个隐藏的信息便是威胁,贝蒂娜每次上演依赖游戏时,势必会传达“否则”的信息——“我这样无助,你必须帮我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。”

一个婴儿的依赖并不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,因为婴儿的依赖时真实需要,他必须依赖我们的照料,否则他真的会死去。但一个成年人的依赖,尤其时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依赖很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,因为这不是他的现实需要,并且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一种压抑,我们会感到,我们没有回应他的自由,我们只能以一种被限定死的方式——照料他——来对待他,否则就会遭到威胁。

我一个朋友,她的家离单位很近,而男友的单位则离她的单位很远。她常上夜班,会在晚上10时后下班。每当上夜班时,她会渴望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,把她送回家,然后目送她进家门。当他这样做时,她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。

一开始,每次她上夜班时男友都争取来接她,但后来,他觉得这样实在很不划算,因为她回家很方便,而他来一次很麻烦。于是,他和她商量,能不能少接你一些,比方说,以前每次都来接,现在减少到一半的时间。

她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过分,不得已勉强答应了,但刚答应那一瞬间,她脑海里便闪过一丝念头:“他不爱我,是不是该分手了。”

接受独立的“坏我”,走出依赖

这是一个经典的依赖心理的机制。看起来,依赖者似乎柔弱无助,但其实依赖的背后藏着威胁的信息:你必须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对待我,否则我就会考虑离开你。

这么小的事情就令自己有了分手的念头,她吓了一跳,当晚便打电话给我。电话里,她反省说,她的依赖是爸爸培养出来的,爸爸有很强的控制欲望,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,但她分明感到,这种自我牺牲中藏着一个条件:你们必须听我的。

对于爸爸的控制欲望,她现在有了明显的 抵触情绪。然而,恋爱时,我们会渴望延续过去的美好,同时修正过去的错误。所以,她既渴望能包容她的独立倾向,同时也能在她渴望的时候满足她的依赖。

不过,明白了这一点后,她懂得这是自己的问题,而不是男友的问题,于是对男友的情绪便消失了大半。

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,几乎势必会有一个权力欲望超强的抚养者。

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,儿童出现的自主行为是受母亲欢迎的,并且会受到表扬,但在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,儿童的自主行为却会导致抚养者的打击,起码会导致抚养者疏远儿童。所以,这个儿童早早就发现,要想拥有于抚养者的亲密关系,他最好表现得虚弱一些,他越没主意,越无助,抚养者便会对他越好,和他越亲密。

这也是电影《孔雀》中的心理奥妙。《孔雀》反映的是一家五口的悲剧,老大一直被当做白痴,但后来才证明,他其实是最有生存能力的,他的白痴在很打程度上是伪装的。在这个家庭中,独立是坏的,越想独立的孩子越没有好下场,而依赖是好的,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就越多,于父母的关系的越亲密。

又如贝蒂娜,她的母亲不停地告诉她要做什么,在她所有的琐事上都提建议,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,母亲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日益增加。显然,于母亲的关系让她学会了依赖,并对独立产生了恐惧,最终也将这一点带到了她和汤姆的关系中。甚至,她之所以会选择汤姆也是母亲的决定。可以料想,这样的妈妈之所以选择汤姆,一定不是汤姆的独立,而是因为汤姆好控制。那么,贝蒂娜向这么一个男人寻求依赖,显然是找错了对象。

如果你是一个依赖成性的人,你渴望改变自己。那么,你不仅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,更需要去好好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。

当你这样做的时候,你势必会发现,尽管你意识上讨厌自己的依赖,但潜意识深处仍然将依赖当作了“好我”,一旦你渴望于某个人亲近,就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依赖者的角色。同时,你的潜意识深处将独立当成是“坏我”,你会恐惧自己的独立的倾向,因为你的原生家庭的经历告诉你,一旦你想独立,你得到的是惩罚于疏远。

在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额逻辑时,你会发现,当你玩依赖游戏时,你在夸大对方的同时,也发出了威胁信息——“你必须对我好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。”

访问其他精彩文章:

精神分析的投射性认同

投射性认同的几个经典表述(1)

投射效应

投射的力量

心理学,自我投射行为

《投射-认同理论入门(演讲稿)[此文共18942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